《论语》:“子绝四——勿意,勿必,勿固,勿我”。
意思是:孔子不会犯下面四种错误:
1、勿意:不凭空猜测、不主观臆断、不要想当然。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,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我们古人讲要“知行合一”(用我们共产党人的话叫做“理论联系实际”)。知:就是认知,就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事物运行(实践)情况的认识、归纳、总结;行:就是人们在客观世界里的实践活动;合一:就是统一起来。就是要从实践中总结、归纳出正确的认识(意),然后用这些归纳出来的理论(意)反过来指导实践。也就是说:你的“意”要来源于实践,反过来要用于指导实践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任何人的“意”都要在实践中证明是对,是错。
2、勿必:不绝对地看问题。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,总是对立统一的。一方面要“合二为一”,即要认识一个事物就要把他与他的对立面(反面)放在一起研究才能认识清楚;另一方面要“一分为二”,就是说再小的事物也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体,都是有两面性的(有好的一面,也就不好的一面)。就象盲人摸象一样,每个人看一个事物都受立场、角度、条件的限制。你看到的一个方面,不一定就是这一事物的本质。要从多角度看问题;要分析事物的外部联系;要分析事物的内部矛盾。
3、勿固:不会把事物看成死的、固定的、不变的;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矛盾着、斗争着、发展着、运动着、变化着的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。我们古人也批判过“守株待兔”, “刻舟求剑”的行为。一个事物,你今天认识了它是这个样子,明天恐怕就变化了、发展了、不一样了。要认识一个事,就要认识他的运行规律,尊崇他的运行规律就容易把握他、引导他了。
4、勿我:不自以为是;要相信群众、依靠群从,要发扬民主。老子说:圣人无常心,以百性之心为心。姜太公在《六韬·大礼第四》中也说:以天下之目视,则无不见也;以天下之耳听,则无不闻也;以天下之心虑,则无不知也。再聪明的人、再伟大的人、再圣的人,其思想都是有局限性,但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了。只要坚持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(将群众的意见(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)集中起来(经过研究,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),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,化为群众的意见,使群众坚持下去,见之于行动,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。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,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。如此无限循环,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、更生动、更丰富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。(毛泽东:《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》))就能战无不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