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按照中医理论体系,辨证此类症状往往与脾有关,脾主肌肉,震颤属风象,所以健脾柔肝是此类证治法。在《辨证录》中载有“安土散”和“薏术定痉汤”,都是针对肌肉瞤动震颤的方剂,推荐参考。1. 安土散,出处:清代陈士铎《辨证录·卷七》。 方剂组成:白术(30g)、茯苓(15g)、车前子(9g)、薏苡仁(15g),赤小豆(3g)、通草(3g)、柴胡(1.5g)、石斛(9g)。 2. 薏术定痉汤,出处:同出《辨证录·卷七》。 方剂组成: 白术(30g)、薏苡仁(15g)、芡实(15g)、柴胡(3g) ,知母(3g)、甘草(3g)、天花粉(3g)、神曲(6g)。 方义解读与主治病症1. 安土散,病机:太阴脾虚湿困,湿热内蕴,复感风邪,致筋脉失养而痉。 方义: 君药:白术、茯苓——健脾燥湿,固护中焦。 臣药:车前子、薏苡仁、赤小豆、通草——清热利湿,分消水邪。 佐使:柴胡疏风解郁;石斛养阴防利水伤津。 主治:发热腹痛,肌肉颤动,四肢坚急,伴舌红苔黄腻,脉濡数。 2. 薏术定痉汤 ,病机:湿热动风,兼脾肾不固,筋脉挛急。 方义: 君药:白术、薏苡仁——健脾渗湿,舒筋缓急。 臣药:芡实固肾健脾;知母、天花粉清热生津。 佐使:神曲和胃消食;柴胡疏风;甘草调和药性。 主治:发热腹痛,四肢拘急,肌肉颤动,伴腰膝酸软、食少便溏。 病案分析 案例1:安土散治湿热痉病(仿《辨证录》思路)患者:男,40岁,夏季捕鱼后发病。 症见:发热(38.5℃),脐周绞痛,下肢肌肉震颤,四肢僵硬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 辨证:湿热壅遏太阴,风邪外袭。 处方:安土散原方,加白芍15g柔筋。 效果:两剂热退痛减,四剂震颤止。关键:方中茯苓、车前子利湿,石斛防伤阴,契合湿热伤津之机。 案例2:薏术定痉汤治脾虚动风(仿国医大师韩明向温中法) 患者:女,35岁,久居湿地,反复腹痛抽搐。 症见:低热,腹隐痛,四肢肌肉瞤动,腰酸便溏,舌淡苔白腻,脉细弱。 辨证:脾虚湿盛,湿热化风。 处方:薏术定痉汤加苍术10g、桂枝6g温通经脉。 效果:三剂颤动减轻,七剂诸症平。关键:芡实、神曲健脾固肾,知母清湿热不伤阳。 四、使用注意事项1. 辨证要点: 安土散:湿热偏盛(苔黄腻、尿赤)。 薏术定痉汤:脾虚兼肾亏(便溏、腰酸)。 2,禁忌与调整: 安土散利水强,阴虚甚者忌用(若口干甚,加麦冬)。 薏术定痉汤偏凉,中焦虚寒者慎用(便溏重者加干姜)。 3. 现代应用提示: 痉病可见于电解质紊乱、脑炎或肌张力障碍,需排除急危重症。 两方均以调和太阴(脾)为核心,适用于慢性湿热痉证,急性高热惊厥需合清开灵等。 安土散与薏术定痉汤同出《辨证录》,均治太阴痉病,但病机侧重不同: 安土散:攻湿为主,兼护阴津,适用于湿热壅盛、水邪内停证; 薏术定痉汤:健脾固肾,清热生津,适用于脾虚湿动、兼有阴伤证。 临床需紧扣“湿热-风动-筋急”核心病机,结合兼症选方,避免误治伤正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本地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